獅子舞是我國民間乃至海外華人圈吉慶時的傳統娛樂舞蹈活動。經過長期流傳,獅子舞形成南獅和北獅兩派。南派剛柔相濟,以輕靈敏捷見長,表現了獅子喜、怒、哀、樂、動、靜、驚、疑等各種神態。北獅威武神勇,輔以踩球、過蹺蹺板、攀高登臺等招式,展示了獅子百獸之王的雄風。藏族地區則盛行白色的雪獅舞。獅子本非中土所產,何以獅子舞卻在中土如此風行,想來這是讀者都想了解的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。
獅子為巨型貓科動物,原產非洲和亞洲西部。在先秦典籍《穆天子傳》中,就提到獅子,稱其為“狻猊”,言其每天能“走五百里”。郭璞注釋稱,狻猊,就是獅子,是一種能吃虎豹的猛獸。西漢武帝時,張騫通西域后,就有獅子運來中國,與其他珍禽異獸一起被畜養在長安城外皇家苑囿。三國時的孟康對獅子的外形有過傳神生動的描述。唐初虞世南奉唐太宗之命所作的《獅子賦》,稱獅子是“異域之神獸”,能“拉虎吞貔,裂犀分象,碎隨兕于齦腭,屈巴蛇于指掌。踐籍則林麓摧殘,哮呼則江河振蕩。”真是威武兇猛!
東漢章和元年(87),西域月氏國向中原王朝進獻獅子,是史書中關于此事的最早記載。東漢以后直至清代,經常有西域、南海及非洲諸國向中國王朝進獻獅子。除了普通的黃獅子外還有其他毛色的獅子。如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(1292)八月,咀喃番邦遣使進獻黑獅子。獻獅子是王朝大事。公元五二八年夏,萬俟丑奴稱帝于靈州(今寧夏靈武西南),正好截留到西域嚈噠國所貢獅子,遂稱自己新建王朝的年號為神獸。飼養和守護獅子的花費極大。明朝人記載道,當時朝廷獅苑里豢養著各國進貢的獅子,每頭獅子每天要吃兩只活羊,還要以醋、苦酒、蜂蜜和奶酪給它調味。馴養獅子的西域胡人,以白布纏頭,身上佩著金飾,穿著綠色的官袍,領著三品官的俸祿,光祿寺每天還給他供給好酒好菜,另外每頭獅子還要派五十名軍??醋o。難怪當時一些官員見此情形,自嘆俸薄不如畜牲。
將野獅子經過長期馴養,以使其隨著指揮或音樂節奏跳躍舞蹈,西域諸國早已有之?!缎绿茣?middot;回鶻傳下》載,在今西亞葉尼塞河一帶的突厥系黠戛斯國的樂戲就有逗耍真獅子。唐開元間,米國曾向唐王朝進“獻璧、舞筵獅子、胡旋女”。此舞筵獅子就是真獅子,而不是以人裝扮的獅子。這種逗耍真獅子的娛樂活動,被胡人帶來中國。南朝梁周舍《上云樂》言:“西方老胡,厥名文康。……鳳凰是老胡家雞,獅子是老胡家狗。……歌管愔愔,鏗鼓鏘鏘。響振鈞天,聲若鹓皇。前卻中規矩,進退得宮商。舉技無不佳,胡舞最所長。老胡寄篋中,復有奇樂章。赍持數萬里,愿以奉圣皇。”說的就是胡人文康到梁朝逗耍真獅子的事。唐代吳文殘碑有獅子蔓草紋舞人的圖像,當應是這種逗耍真獅子進行舞蹈的藝術再現。
由藝人假扮成獅子進行表演的活動,即今天所說的獅子舞或者耍獅子的形式,中國至遲在三國時已有。曹魏學者孟康在注釋《漢書·禮樂志》中的“象人”一詞時說:所謂象人,就是當今百戲中扮作魚、蝦、獅子舞蹈的藝人。但是由于文獻不足,我們無法知道當時獅子舞表演的詳情。
北魏都城洛陽,每到四月初四就要舉行抬佛像游行的活動,人們將以金玉制成的佛像從長秋寺中抬出,前邊是由人裝扮的辟邪和獅子邊走邊舞,作為引導。另外還有吞刀吐火、彩幢登索的各種雜伎表演。沿途觀眾擁擠,爭相觀看,經常發生踏死人的事情。
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(445)的一次戰爭中,指揮官曾讓士兵披著毛皮扮作獅子在戰場上跳躍舞蹈,以嚇退敵軍。該年,宋派軍隊討伐一再犯邊的林邑(今越南境),在決戰時,林邑王范陽邁傾全國兵力,且以武裝的大象隊出戰,宋土卒無法阻擋。振武將軍宗愨大概受了獅子舞的啟發,提出:“我聽說,獅子威服百獸。”“于是制其形,用來與大象相對陣,大象隊見到獅子隊果然大驚而逃,敵眾潰不成軍,終于攻克了林邑城。”[ 《宋書·宗愨傳》。]這里所說的“制其形”,就是以人裝扮為獅子的形狀上陣。中國古代,戰爭與舞蹈有很密切的關系,這從《尚書·牧誓》的記載就可知一二。南朝宋的將士們穿上帶毛的服裝,頭上頂著與獅子一樣的面具,在戰場上隨著指揮官的鼓點旗幟同時動作,竟然將林邑國王的大象隊嚇跑了。這豈不可以視作一次關于獅子舞的生動描述?在金蒙戰爭中,軍吏石抹虎也提出,將一百匹戰馬套上獅子面具,制青麻布為足、尾,系大鈴于頸,以壯士乘之沖入敵陣,驚嚇敵騎,從而戰勝敵軍。然將領未用其策。
在佛經和史書中多有獅子威鎮百獸的記載?!赌P經》記載:阿阇王讓醉象用腳去踏釋迦佛,釋邊佛以慈善根力,張開五指,立刻就有五只獅子出現,那些醉象見狀都惶懼而退?!堵尻栙に{記》載,北魏孝莊帝時,波斯國獻來一只獅子。莊帝說:“朕聽說老虎見了獅子就會跪伏,你們給我試驗一下。”于是下詔讓近山郡縣捕了老虎送來洛陽。鞏縣、山陽縣很快送來二虎一豹,平日威風無比的虎豹見了獅子,“全都閉了眼睛不敢抬頭仰視”。當時皇家園林中養有一頭盲熊。孝莊帝讓虞人牽了來,盲熊聞到獅子的氣味,竟“驚怖跳踉,曵鎖而走”。獅子真不愧為百獸之王!
從《隋書·音樂志上》的記載看,朝廷正月元旦皇帝朝見群臣活動(元會)的娛樂中有舞龍、舞鹿和舞獅子,至遲到南朝陳時已成定制。
唐朝獅子舞作為皇家樂舞進入最興盛的時期?!缎绿茣?middot;禮樂志十一》記載道:“燕樂。高祖即位后,沿用隋朝的制度設九部樂,其中的《龜茲伎》,樂隊有彈箏、豎箜篌、琵琶、五弦、橫笛、笙、簫、觱篥、答臘鼓、毛員鼓、都曇鼓、侯提鼓、雞婁鼓、腰鼓、齊鼓、檐鼓、貝等各種樂器,每樣一只;有二對銅鈸。由四個人配舞。設五方獅子,每頭獅子高達一丈多,毛皮裝飾成五方的顏色。每頭獅子由十二個人扮演。逗獅者穿著帶畫紋的衣服,手執紅拂,額部圍以紅襪,稱為獅子郎。”《舊唐書·音樂志二》記載道:“高祖登極之后,享宴沿用隋朝舊制,為九部之樂。其后分為立坐二部?,F今的立部伎有安樂、太平樂、破陣樂、慶善樂、大定樂、上元樂、圣壽樂、光圣樂,凡八部。……《太平樂》,也叫做五方獅子舞。獅子是兇猛的野獸,出于西南夷天竺、獅子等國。聯綴各種皮毛作為衣套,人居其中,扮演獅子俯仰馴狎的動作。有兩個人一手持繩牽獅,另一手秉拂塵,表演馴弄獅子的樣子。五只獅子各自立在自己一方的位置。有一百四十個人唱著《太平樂》的歌曲,舞動著腳。持繩人的服飾都是昆侖人的樣子。”由以上記載可以知道,唐代宮廷獅子舞,本為九部樂之龜茲伎,后來成為宴樂八部中的太平樂,又稱為五方獅子舞。龜茲樂,以八種鼓、兩對銅鈸和其他樂器演奏樂曲,一百二十人組成的歌詠隊和著音樂高唱《太平樂》,而且蹋著足打節拍。將皮毛聯綴成獅子的形狀,每十二人為一組鉆在獅子毛殼內裝扮成一只高達一丈余的大獅子,總共有五只獅子,其毛皮分別染成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五種顏色,代表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方。逗耍獅子者頭部系以紅色的帶子(稱紅襪額),裝扮成昆侖人的樣子,被稱為獅子郎。由四位或兩位舞師一手持繩牽著獅子,一手持紅色拂塵,用來擊打逗耍獅子,獅子隨著音樂鼓點和獅子郎的指揮搖頭擺尾、扭身俯仰,以足跳躍舞蹈。其宏偉壯觀的場面與博大的氣勢真是不同一般。
唐代宮中獅子舞與現代民間獅子舞不完全相同之處,只是唐代逗獅者是持繩秉拂,現代多為手持繡球。昆侖人是古代對黑人的稱謂。所謂獅子郎,就是獅子國之黑人馴獅者。唐時獅子國指今斯里蘭卡。晉釋法顯西行取經,由印度回程就到過獅子國。后來,獅子國由海道與唐朝交往甚多。唐李肇《國史補》卷下記載,“南海的大舶,是外國的船,每年來到安南和廣州。獅子國的海舶最大,用木梯上下有好幾丈高,船里裝載的都是珍奇寶貨。每當南海舶來到港口就由本道向朝廷奏報,廣州全郡城都為之喧闐。”《新唐書·西域下·師子國傳》稱,由于該國人善于馴養獅子,所以稱其為獅子國。獅子國的原住居民為矮黑人,就是古籍所稱之昆侖人。宋人趙汝適《諸蕃志》卷上言:細蘭國(獅子國在宋時的稱謂)“該國的國王全身烏黑,毛發卷曲,頭頂暴露,不穿衣服,身上用五色布韁裹,腳上穿著金線紅皮履。”看來,唐朝前后各國向中原王朝進獻獅子,多以黑人作為馴養者,所以唐代《太平樂》之逗獅子舞者,服飾仿作昆侖人的形象。西安碑林博物館舉辦之《歷代石刻展覽》,展有陜西禮縣吳村出土的一對巨型行走狀石獅,其雄獅右側有一軀頭部被砍、著單翻領窄袖衣的牽獅昆侖人形象,是上說的最好左證。中國古代朝廷以上國自居,每當太平盛世,總有萬方來朝,而獅子則是萬方來朝時貢獻的異獸之一。五色獅子代表了東西南北中各地。獅子又兇猛無比,能戰勝各種野獸,可以保人平安吉祥。五色獅子舞蹈,于是就成了《太平樂》。后來,每當天下太平、年豐人和之時,就舞獅子予以慶祝,不僅活躍了喜慶的氣氛,更是繼承唐代《太平樂》寓含慶賀太平之意。
唐代宮廷之獅子舞只在很隆重的會盟、朝會、聘使、享宴時才能演出。唐景龍三年(709)在大慶殿舉行歡迎吐蕃使者宴會時,就曾表演過“五方獅子、太平破陣樂”(《玉?!肪硪话倭阄澹?。平時,即使是皇帝也不可隨便要求表演獅子舞。唐穆宗初年(821),太常卿趙宗儒就是因為不敢阻止青年皇帝隨意召來教坊演出獅子舞,而被宰相撤職改任太子少師。五色獅子舞中尤以黃獅子不可輕易舞蹈?!短普Z林》卷五載:詩人王維曾擔任大樂丞之職,被人嗾使私自下令舞黃獅子,因而被趕出宮廷。書中說“黃獅子者,非天子不舞也,后輩慎之。”
唐時民間獅子舞頗為流行。1960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一件獅子泥俑,獅身的外殼上披著長毛,背部有帶條的披飾,殼下前后有兩個人的腳,顯然這是藝人扮演獅子的造型。獅子舞表演的情景,在唐詩中多有詠嘆。李白親自見過皇家獅子舞的表現,在《上云樂》詩中稱贊:“五色獅子,九苞鳳凰。”元稹《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·西涼伎》言:“吾聞昔日西涼州,人煙撲地桑柘稠。……哥舒開府設高宴,八珍九醞當前頭。前頭百戲競撩亂,丸劍跳躑霜雪浮。獅子搖光毛彩豎,胡騰醉舞筋骨柔。”這是安史之亂前西北地區高官宴會時作為百戲之一的舞獅子的情景。白居易《西涼伎》寫道:“西涼伎,假面胡人假獅子??棠緸轭^絲作尾,金鍍眼睛銀帖齒。奮迅毛衣擺雙耳,如從流沙來萬里。紫髯深目兩胡兒,鼓舞跳梁前致辭。應似涼州未陷日,安西都護進來時。須臾云得新消息,安西路絕歸不得。泣向獅子涕雙垂,涼州陷沒知不知?獅子回頭向西望,哀吼一聲觀者悲。貞元邊將愛此曲,醉坐笑看看不足。娛賓犒士宴監軍,獅子胡兒長在目。”這是一首關于貞元年間(785-805)邊將以獅子舞宴請監軍的場景描繪。其中明確說道,假扮的獅子的頭部是木頭刻成的,尾巴是用絲線做的,獅子的眼晴上邊鍍有金色,而牙齒上則貼以銀箔。扮獅者舞動身上披著的毛制外衣跳出,雙耳擺動,猶如自萬里之外遠徙流沙而來。而戴著假面具紫髯深目的兩名逗獅者,也是隨著鼓點跳到前臺向觀眾致意。逗獅人與獅子還有情節表演,大意是涼州已被吐蕃所占,他們再也回不了西方故國了,故而逗獅人垂淚,獅子悲吼西望,而觀者卻無動于衷。作者藉此詩表現了對安史亂后國土淪陷憂國憂民之意。
宋、金、元、明時,朝廷和民間都有獅子舞。宋朝教坊“百戲有蹴球、踏蹻、藏擫、雜旋、獅子、弄槍、鈴瓶、茶碗、氈齪、碎劍、踏索、上竿、筋斗、擎戴、拗腰、透劍門、打彈丸之類。”(《宋史·樂志十七》)文中的獅子就是指獅子舞。山西金朝墓葬中出土的磚雕,有許多舞蹈形象,其中就包括兒童戲獅舞?!对?middot;賀勝傳》記載,至元二十四年,元世祖打獵歸來,伶人身上蒙著彩色的毛皮表演獅子舞在路邊迎駕,為皇帝駕車的大象見到舞蹈的假獅子受到驚嚇,突然發狂地奔跑,幸虧隨駕的賀勝奮不顧身地擋到大象前邊,其他人迅速割斷了大象牽拉的繩子,元世祖的乘輿這才脫離了危險。明朝宮廷將獅子舞稱為《獅子回回舞》。弘治三年(1490),明孝宗曾“召番人入大內看戲獅子”,受到閣臣劉吉的批評。清代繪畫《北京走會圖》,所畫的獅子舞,一只大獅子由二人裝扮,三只小獅子各由一人裝扮,另有二人手執“拂子”,逗戲獅子。清代學者李聲振《百戲竹枝詞》有專門詠《獅子滾繡球》的詩,詩前的題解中說:“以羊毛飾為獅形,人披之,滾球跳舞。”其詩言:“毛羽狻猊碧間金,銹球落處舞嶙峋。方山寄語休心悸,皮相原來不吼人。”獅子的裝扮以及以拂塵或繡球逗引獅子舞蹈的形式,自三國傳至現代,時間長達一千八百年,可謂源遠流長。
獅子舞不僅在我國廣泛流行,古代還傳至日本、越南等國。日本的《信西古樂圖》收有獅子舞圖,畫中的獅子郎,牽著藝人扮演的獅子,旁邊還有樂隊伴奏?,F在日本的民間歌舞伎還常上演舞獅子,如《鏡獅子》是由女子拿著獅子頭舞蹈,而《越后獅子》是男子戴獅子頭舞蹈。
最近幾十年,獅子舞經過藝人的加工提高,形成多個流派,動作難度加大,更為繁復優美,而受到海內外華人的廣泛喜愛。一種中國本來沒有的動物,終于被聰明的中國人想象加工,而成為國人喜慶時最愛裝扮表演和觀賞的極具代表性的傳統節目,真是洋為中用成瑰寶。
原載(臺北)《歷史月刊》2002年第4期 作者:汪受寬